已跳转到头部内容区域
快捷跳转到内容区域
辽宁省人民政府
  • 无障碍声明
  • 无障碍辅助工具条
辽宁省残疾人联合会
  • 网站首页
  • 政务频道
  • 新闻频道
  • 业务频道
  • 服务频道
已跳转到内容区域
已跳转到左部内容区域
快速跳转到右部内容区域

新闻频道

disabled personsfederation
  • 残联要闻
  • 工作动态
  • 基层消息
  • 媒体关注
  • 爱心事迹
  • 自强风采
  • 创作园地
  • 交流探讨
  • 图片聚焦
  • 公告通知
  • 专题报道
  • 首页幻灯片图片
已跳转到右部内容区域

创作园地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创作园地

四个十年真诚过

发布时间:2019-07-23          编辑:刘胜秀         来源:大连市残联

  似乎一转眼,改革开放就经历了风云激荡的四十年。我也从一个学龄儿童成为一名自认为“不油腻”中年人。

  爸爸曾说小时候的我一到家里“打牙祭”的时候,眼睛都落到碗里了。但这不怪我,谁叫那时的肉、米、面和布都要凭票购买,且限量供应呢。那时,对吃肉非常向往、盼望的可不止我一个。

  1978年,刚参加工作的三哥带我去贡井和平路的照相馆照了张一寸的黑白照片。照片上的我短短的头发,圆圆的脸,清亮亮的眼,穿着妈妈做的花布棉袄,就那么专注地看着镜头。一天,女儿看了那张老照片对我说,妈,你长丑了。不得不承认,我的脸长尖了,耳边有些许白发了,老了。但愿我在女儿心目中还是内秀的吧。我可记得她三岁时说过的“妈妈最漂亮”的童言。

  1988年,我正处于青春年少,有着少女的梦,也有着残疾女孩特有的哀愁。我把自己的快乐忧伤都写进了日记。那时,妈妈每周可以做两三次肉给我们吃,但我更喜欢翻看用两个哥哥给的零花钱订阅的《少年文艺》,也喜欢把席慕蓉等人的诗歌抄在硬面抄上。那些文学作品是我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让我精神充实,心怀憧憬。

  1998年,我是一家区属福利企业的职工,也是一个单身女青年。班组里三个叫我师傅的小幺妹都先后辞职去了沿海城市,我却丝毫没想过要离开妈妈去外地打工。那时,我渴望被关注。可是,我不是自强模范,也成不了自强模范。我只想像普通人一样过平平常常的幸福生活。那时,我也是自考者,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让双手不再每天和石墨粉、工业用橄榄油打交道,不再每天坐在单调、轰鸣的机器面前,机械又熟练地干着活儿度过一天。那时的我,也不时有散文、小小说在省内外报刊发表。一年后,我成为厂里第一个拿到自考大专文凭的人。厂里奖励了我两百元钱。可是种种原因让我还是被留在原岗位。

  2008年,我像许多工人一样又失业了。那年,父亲也离开了我们。他走后第五天就是六一儿童节。虽然心里悲伤,但我还是带女儿去了公园。我要让孩子的每一个节日都充满快乐回忆。她在儿童乐园里的笑脸就是我的快慰。那年,住在父母家的我在家门口摆了一个烟摊儿,希望能有一点收入。可是,有两次我去买菜时,替我看摊儿的母亲要么收了假钞,要么被人把放在烟柜里的钱偷走了。好在那时老公经邻居引荐,在一家民营企业上班,每月有近千元的收入。中专毕业、好学勤奋的他很快成为了该公司的技术骨干,他设计的产品后来还两次获得区级“科学技术进步奖”。我后来又在家里给邻居们打字复印收点成本费。

  2018年,我们已住到贷款买的小户型商品房中。低保的帽子早在五年前就甩掉了。五年前,失业后当过家庭主妇、网站编辑的我终于有机会成为了一名残疾人专职委员,也终于把这些年用心写作的稚嫩文学汇编成了书,让母亲看到并为我骄傲。

  改革开放四十年,经历了物质缺乏、快乐简单的童年,度过了精神充实、忧乐并存的青年,我们正行走在平和、沉静也负重的中年。不管前路是否还有风雨,我们都将“为生活得更美”而坚定地往前走,并用自己的真情和汗水继续浇灌“祖国的花朵”,努力让我们自己的生命之花更加美丽。

已跳转到底部内容区域
辽宁残联二维码

网站地图  |  帮助信息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16位以上颜色、 Netscape6.0、IE5.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   辽ICP备05000298号

版权所有:辽宁省残疾人联合会 维护单位:辽宁省残疾人服务中心